1月10日,2019年度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2019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獲獎項目涵蓋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應用全鏈條,既對標世界科技前沿,又填補國內技術空白。
國家科學技術獎是國家為獎勵在科技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而設立的獎項,包括5大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大會上,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摘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0名外籍專家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國家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4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65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項目185項。
中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稱,獲獎項目體現出創新驅動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等特點:“機械裝備、新一代半導體照明、航空安全和飛機制造等重要領域,多年的科研積累和沉淀,厚積薄發,涌現出了多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優秀成果。科技支撐引領綠色高質量發展。金屬材料、輕工、化工、建筑、機械、農業工程等各行業的獲獎成果,彰顯了綠色發展的理念。”
其中,由山東科技大學、山東能源重型裝備制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濰柴動力空氣凈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主要完成單位共同完成的《耐磨蝕抗熱震結構功能材料及涂層技術》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崔洪芝、王燦明、楊慶東、王奉雙、宋強、孫宏飛等人都參與了獲獎項目研究。
北京東方雨虹防水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第一完成單位,與北京化工大學、岳陽東方雨虹防水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北京東方雨虹防水工程有限公司等為主要完成單位共同完成的《地下空間防水防護用高性能多材多層高分子卷材成套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田鳳蘭、盧詠來、陳永初、韓忠強、熊玉欽、劉志維、唐湘瑜、梁衛業、劉寶印等人都參與了獲獎項目研究。
據了解,《耐磨蝕抗熱震結構功能材料及涂層技術》項目針對汽車、礦山和石化等行業,因高溫、熱沖擊和機械沖擊、磨蝕等嚴酷環境,導致重型汽車尾氣過濾體、大型礦井支柱等關鍵件過早失效,造成效率低下、污染嚴重、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急需開發出系列耐磨蝕、抗熱震材料和產品。開發的金屬間化合物/陶瓷結構功能載體,應用于柴油車尾氣凈化,耐久性達180萬公里,微粒捕集效率高,通過英國VCA認證;開發的高通量耐磨蝕材料及技術,廣泛應用于大型液壓支架立柱、刮板輸送機、礦井大型托輥等產品,使用壽命提高2倍以上。
《地下空間防水防護用高性能多材多層高分子卷材成套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通過產學研聯合,歷經9年持續研發,形成了材料設計、制造及工程應用的成套技術,獲得了多項原創性成果,取得的關鍵技術與科技創新如下:
1、發明了一種高性能多材多層高分子卷材。針對高分子片材層高強與柔韌性難平衡及其與高分子自粘膠界面難浸潤的難題,發明了茂金屬線型低密變聚乙烯聚丙烯基彈性體/高密度聚乙烯多層次微納復合高分子片材;針對現有自粘膠適用溫域窄的難題,通過窄分子量分布線型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SIS)嵌段共聚物與星型SIS復配,發明了可在10-50C下施工的自粘膠;發明了一種有機-無機復合涂料,既能對自粘膠層起到保護作用,提供后施工操作面,更能與后澆混凝土形成界面物理咬合”和化學絡合作用。綜合應用上述發明創新,成功地開發了高強高韌、適用溫域寬、與后澆混凝土快粘、強粘,抗竄水的多材多層高分子卷材,綜合性能優于國內外同類產品。
2、開發了多材多層同步在線復合生產技術。自行設計并建成首條年產500萬平米寬幅多材多層“同步在線復合”自動化生產線,開發了“挖溫轉移涂覆”技術,解決了加工特性差異大的多層材料復合過程中片材與自粘膠層間結合力弱、冷卻速率不一致引發變形的問題;開發了“分區烘干、循環熱冷卻”技術,解決了復合涂料成膜慢、成膜不連續的問題;在線測厚、自動糾偏、溫濕監控聯動調整,解決系統閉環同步性差、生產效能低等難題,實現產品整體品質高、質量穩。
3、開發了地下空間多領域防水系統。系統開發了多領域隧道、洞庫、綜合管廊、建筑地下工程等地下空間用配套材料及施工工法。首創暗挖復合式襯砌隧道焊接懸掛空鋪法防水系統,開發了過載保護墊片、多層復合蓋口膠帶,確保了隧道工程中的施過程中防水層的完整連續;首創輸水盾構隧洞內壁全粘式防水系統,實現了盾構管片內壁“無損鋪設、免維護、內外水不混流、衛生環保”的要求,確保洞內水質。
該項目總體技術經鑒定評估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東方雨虹應用該項目技術成果為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東干渠段、北京地鐵15號線15標段、南昌軌道交通2號線、重慶市軌道交通4號線一期、六盤水地下綜合管廊二標段、昆明地下綜合管廊主體防水工程等諸多國家重大工程的防水防護提供防水產品、配套材料、技術服務和施工。同時,遠銷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保障了地下空間建(構)筑物結構安全,延長了使用壽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石油天然氣、化學、化工等重要領域在創新驅動下,厚積薄發,涌現出多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優秀成果。東方雨虹、山東能源重型裝備制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濰柴動力空氣凈化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參與的研究項目成果彰顯了綠色發展理念,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撐。文章來源“顏鈦云南”